布魯克海文儀器公司由杰出的物理化學家 Bruce Weiner 博士和物理學家 Walther Tscharnuter 博士于1981年攜手創立。1970年,兩位創始人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作為博士后研究員不期而遇,共同師從朱鵬年(Ben Chu)教授。朱教授彼時正掌舵全球寥寥幾個研究動態光散射(DLS)技術的尖端實驗室之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以下內容將回顧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布魯克海文儀器公司的里程碑時刻
- 1981年:公司由杰出的物理化學家 Bruce Weiner 博士和物理學家 Walther Tscharnuter 博士攜手創立。
- 早期的 BI-200SM 研究級光散射系統配置的是光電倍增管(PMT) 檢測器,而不是現代的雪崩光電二極管( APD) 檢測器。2030AT 相關器需要特制接口,與當今普遍使用的便捷 USB 接口大相徑庭。當時所有的測量軟件都在 MS-DOS 和 PC-DOS 系統上運行!
- 布魯克海文儀器公司憑借 DCP 和 XDC 離心沉降粒度儀,率先開啟了高分辨率粒度測量的新紀元。
- BI-8000AT 相關器安裝在一臺重達40磅的計算機內,并配以20磅的顯示器。它配備一個 20MB 硬盤以及 5.25 英寸軟盤進行數據存儲。BI-90 是布魯克海文公司最早推出的粒度測量儀器之一。早期,數據無法實現數字化存儲,測量結果僅能借助點陣打印機呈現。經過后續升級,BI-90得以與IBM-AT兼容計算機相連,實現了測量數據的查看與調用功能。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布魯克海文的產品線迎來了眾多全新產品。
- 1991年:首款單卡式數字相關器 BI-9000AT 橫空出世。
- 1993年:首款融合了動態光散射(DLS)與電泳光散射(ELS)技術的儀器問世,專為粒度與 Zeta 電位測量而生。
- 1994年:首款專為高濃度樣品打造的背散射 DLS 儀器 FOQELS 誕生。
- 1998年:首款融合了動態光散射(DLS)、電泳光散射(ELS)、靜態光散射(SLS)及相位分析光散射(PALS)四大光散射技術的儀器問世,為蛋白質、納米顆粒及聚合物的表征提供了強大的工具。
二十一世紀初期
二十一世紀初期,創新成為布魯克海文儀器公司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 2002年:小型化、流通式、固定多角度的靜態光散射(SLS)儀器 BI-MwA 問世,專為尺寸排阻色譜設計。
- 2009年:功能齊全的色譜軟件包 ParSEC 面世。
- 2010年:Particle Solutions 集成軟件包誕生,它支持在同一軟件上進行動態光散射(DLS)、靜態光散射(SLS)、電泳光散射(ELS)及相位分析光散射(PALS)測量。
- 2010年:布魯克海文正式加入Nova Instruments LLC大家庭。
- 2013年:NanoBrook Omni 橫空出世,它集背散射角(用于蛋白質和納米顆粒粒度測量)、90° 角(用于膠體測量)及15° 角(用于 Zeta 電位測量)三角度于一體。
- 2021年:布魯克海文儀器公司迎來四十周年慶典!
閱讀我們對公司聯合創始人 Bruce Weiner 博士的采訪,慶祝我們40多年的粒子表征專業知識。